政策法规

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理论学习 -> 正文

走进大理感受南昭古建遗风

日期:2011-07-30    阅读次数:

几次赴云南采访都未曾去过大理,总感到有些缺憾,难怪云南人常嘲笑我不到大理等于没来过云南2005年岁末,当记者再次踏上了这块红土高原之时,终于有机会可以造访大理了。一是要弥补一下没有到过云南的遗憾,二是想领略大理的风花雪月究竟是一种种什么样的境界,感受一下大理具有悠久历史的南昭国文化和富有浓郁白族特色的古建遗风。
  从昆明出发沿滇缅公路我们一路西行,3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对于六缸的尼桑风度来说,也就是4个多小时的路程。由于车上只有我和司机苏师傅,所以这一路我们谈吐随便气氛融洽,话题也就自然的围绕着大理展开了。苏师傅虽然出生在东北,但是已经在云南生活了30多年,由于长年驾车奔走于云南的山山水水之间,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可谓是了如指掌,听他娓娓道来的段子你一定以为他是个地道的云南人。从他的话语里,总是把大理称作下关,我很不解。他介绍说,大理是个白族自治州,而下关是大理的州府所在地,所以云南人都习惯把大理叫下关……一路上,什么下关风上关花呀,什么苍山雪洱海月呀,总之凡是关于大理的民风民俗、自然景观、特色美食,苏师傅总是乐此不疲的向记者讲个不停……就在不知不觉中,大理古城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大理的古城城墙
  大理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始建于明初繁荣于清。既是历代滇西治府和屯军的所在地,又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商贾云集之处。
  大理古城的城墙实际上是一座被丈高的城墙所围拢起来的古代城池,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年代的久远,现在的大理古城墙只能够说是一种城的象征,保留下来的也只是供游客进行瞻仰的一段。据传古代大理城池曾经在多次的征战中几度兴废。现在人们看到的大理古城是南昭王统一六诏后最早兴建的宫城,古城中心建有金刚城,是居高临下的城中城,被当地人称为大理的紫禁城
  然而,这些大理古城墙大多仅存城基,如今尚存的南北城楼和部分城墙或是保留下来的或是后人重新修建的。大理古城为棋盘式建筑格局,基础为外石头内墙砖,上列雉雉堞下环城沟,南北城门上修建有三层飞檐式的城楼。站在城楼上向古城内眺望,从南至北有5条街,从东到西有8条巷子可以一揽无余,明显的看出大理古城周正四方的布局格式。转身向城外看去,苍山环抱洱海依偎,农田阡陌沟渠纵横,让人不尽发出这样的感叹:大理真是一个物华天宝之地,而古城更是一座易守难攻的金汤之城。
  那么偏远的大理,为什么要建造如此坚固高大的城墙呢?我猜想大理由于地处在一个比较宽阔平坦的坝子上常年风势较大,而古城四周又没有可用来遮挡大风的屏障,所以大理古城的存在一方面可以抵御外敌的入侵,另一方面还能够起到抵挡或减弱风力的作用吧。
大理的古城街道
  在大理古城里,城区的道路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状布局,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的大理古城,由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把古城一分无二,并由一条主要街道贯城而过,这条街就成为古城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域。而沿着这条横贯古城的大街,向左右两边延伸开来的是一条条深街幽巷,这些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古朴别致的小街巷,构成了大理古城的整个城市格局。
  进入大理古城,首先要经过一座城门。大理两个字就镶嵌在高高的城墙上,成为大理古城的标志象征,因此,凡是到大理来的旅游者必然要在这里汇集,导游讲解游客拍照使门前的广场拥挤不堪。  
  城门下是一条由青石铺就的道路,由城外一直延伸到古城里,在大理古城所有的街巷都是由清一色的青石板铺成。走在古城的街道上巷子里,你可以感受到那来自脚下沉甸厚重的文化积淀,以及历史在古城留下的岁月沧桑。

  城内弹石与引马石镶砌的路面,青瓦坡顶的白族民居、作坊商铺相联,各种寺庙、书院、教堂等古建筑点缀古城其间。巍峨的古城城楼,保留着完整的白族民居建筑特色,配合着古城中白族小巧的庭院。静静的大理古城街道,幽静典雅古色古香,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遐想。
  在大理古城中,有条长不过百十米的洋人街最为出名。这条原本叫护国路的小街,不过是由一些破旧低矮不起眼的民房组成的小店铺。1984年大理被列为对外开放城市以后,恰巧城里惟一一家涉外宾馆就建在护国路上,于是,随着外国游客的不断到来,这里就逐渐出现了一些专为外国游客提供服务的私人小店,而且数量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火,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条充满异域魅力的洋人街。每当夜幕降临,在大理游山玩水跑累了的老外们,纷纷不约而同的汇集到这条小街上,街上的店堂里很快就被这些外来客所占据,灯光闪烁洋文招牌林立,洋人云集的夜景确实能给到这里来的游人一种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的感觉。

  这条街上的小店并不追求新潮也不图气派,而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归自然和返璞归真的装扮。酒吧的竹椅木墩大条桌、陶瓷酒杯派对舞会,这些就足够了。老外们在这里可以悠闲地吃喝、下棋、看书、写日记、低声交谈……从他们那轻松的神态、安详的微笑和如痴如醉的眼神中,你可以看得出他们又好似回到了淘金时代的美国西部,这充满了东方文化色彩和情调的西方生活滋味,怎能不让来这里寻梦的人陶醉呢?
大理的古城建筑
  大理的白族建筑艺术算得上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经典之作了。从公元八世纪中叶南沼建设太和城开始,至公元1253年忽必烈攻陷大理国为止,在漫长的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理曾先后修筑了太和城、金刚城、羊直哮城、大厘城、龙首城和龙尾城等多项古代都城。据史料记载,太和城曾经周回十有余里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羊直哮城则以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著名,而当今保存完好的大理古城,则集中展现了大理历史古城的建筑风貌。
  在大理古城众多的建筑中,最让人感叹的还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这是中国历史上传统居住意义上的房子与浓郁的民族风格完美结合的画卷,也是大理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古代建筑财富。白族民居以全木结构的建筑为主,青瓦坡顶拱脊飞檐,天井和照壁的合理运用,使居室的采光和私密既兼顾得体又相得益彰。在这些白族传统的特色民居中,人们生活在一种幽静、封闭而又充满阳光的住宅里,享受着安逸、温馨与和谐的生活情趣。
  在大理古城内几乎每条街巷都有流水相伴,白族人利用随处可得的涓涓流水,掏米煮饭刷碗洗衣,逐水而居最大限度的给白族人提供了生活起居上的方便。清冽的泉水从苍山上引流进入古城,穿街绕巷经过每一户人家的门前,大街上小巷里叮咚的水声,宛如白族人弹奏的三弦声不绝于耳。养花种树成为白族人传统的习俗,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小不等的花园,从名贵的大理山茶花、杜鹃花,到那些一时叫不上名字的花草,一年四季争奇斗艳,各种红花绿叶伸出墙外,把古城市的街道连成了一条条花的巷子,芬芳的花香弥散着全城。所以大理古城家家响流水,户户花芬芳,果真名不虚传。
大理的古城氛围
  大理古城的建筑是古朴的,大理的人是在祥和的气氛中安逸的生活着的。这里虽然不很现代,但是绝对不缺少时尚,因为白族人的花花绿绿的服饰,与这里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潺潺的流水、美丽的鲜花、宁静的院落之间,本身就是一种天人和一的时尚、一种自然和谐的境界。
  大理自古就以风花雪月著称,苍山下洱海边有多少令人荡气回肠的美丽传说,流传了千百年。白族传统的三月街盛会一年一度在古城里举办、五朵金花的故事要在蝴蝶泉水边上演、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在崇圣寺前的大理三塔脚下斟满……这就是大理,一座风情万种的美丽古城。
采访后记:保护好大理古城为后人留住今天

  记者曾经到过许多历史文化胜地,但是有些地方所谓的保护性开发做法,的确让人不敢恭维,那些保护不仅谈不上保护甚至是对古迹面目全非的破坏。比如,这些年来大凡是有名的古迹名胜,只要一提到发展旅游事业,就会拿古城古建筑开刀,结果是把原来很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氛围破坏殆尽,还人为添枝加叶般的建起一大批仿古文化一条街等等,这种拿古建筑做招牌,把古迹乔装打扮成非驴非马和现代化风格了的古建筑,实际上破坏了历史文物古迹的环境氛围,令旅游者兴味索然,更让从事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痛心疾首。如何处理好发展旅游与保护古迹建筑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继承保留历史文化遗产和发展经济的现实问题。有些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古代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保护应该是第一位的,只有很好的将他们保护下来才能算是资源,而合理有效和有节制的开发,才能够让它创造社会价值。大理古城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合理保护下,基本上完整的保存下来,古城展现了大理固有的文化氛围和历史风貌,这样的保护是行之有效和难能可贵的。
  把现代化的豪华设施剔除、让时尚的高层建筑远离古城,保住大理古城昔日的风采,这也就等于留住了旅游者,保住了创造财富的金山。当然古城的保护不应该仅仅是它的外貌,还应该注重它文化的内涵,在这方面大理的优势应该说很明显。首先,大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白族本身的民族特征和历史文化传统就非常的悠远。带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饮食和习俗,都是可以创造经济财富的基础。其次,大理古城建筑的历史年代悠久,文物古迹之多文化积淀之厚重,可以进行挖掘的地方很多,取其精华发扬光大这些历史资源,成为众多市场卖点,让开发与保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总之,保护即是拥有,拥有即可变成财富。但愿大理古城今后能够风貌依旧风韵依然,不要让古城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因为它承载着你我的过去和未来! 

上一条:楼宇自动化与智能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下一条:从建筑评选 看价值观之殇